· 课堂正文
团队成熟之路 浏览次数:1861
相信系统,还是相信人?依赖流程,还是依赖“英雄”?这是合伙人最难突破的思维定势。
为着财富、权力和梦想,无数有志之士都努力奔走在合伙创业的路上。然而,创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,亦非机会、资源、技术的简单发酵,合伙人的成长与成熟是企业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因素。如何打造优秀的创业团队?如何应对创业公司从成长到成熟的变化?如何长久地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?
3C团队
好的合伙创业团队应该满足三要素(即3 C)。首先,团队成员应具备互补的技能(Complimentary Skills),这无需多言。
其次,性格兼容(Compatibility)。很多合伙团队最终解体,就是因为性格和理念不合。营销和研发出身的合伙人,可能语言、语境都不太一样,前者往往从市场角度来思考问题,而后者多从产品角度思考。差异产生矛盾,但要使这矛盾转换成创新,就需要将差异融入共同目标,合伙人性格的兼容性就至关重要。
第三,共同愿景(Common Vision),是养猪还是养孩子?“养猪”意味着仅将企业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产经营,就要在合适时 IPO,或是直接转卖,创始人套现离开;“养小孩”则是将企业当作事业,希望成就一个伟大、可持续的甚至基业长青的企业。相对而言,愿景的冲突更具根本性,决定了创业团队能走多远。
打造 3C团队的重要的前提是,尽早确定股权结构,要学习美国创业团队用正规的法律条文,如《创业者协议》agreement),规范合伙人的权益结构,股权比例、股权交易规则、退出规则等。这种严谨的合同,不但影响着股东间利益的分配,而且通过对表决权、退出方式等的规定,对公司战略等长期问题产生影响。寄希望于规模做大之后再规范的“君子协议”是非常危险的方式。
此外,任何合伙团队成员的角色不一样,但必须要有一个领导者,如比尔 罗·艾伦,乔布斯之于沃兹。在团队伊始,就需要明确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分工,明确团队领导和最终的决策机制。
从成长到成熟
创业企业是小打小闹还是“共襄盛举 ”,关键在于顺利转型。这就需要看清并积极有效地应对三个典型变化。
第一,结构从单一到扩展、从简单到复杂。一般地,企业成长最直观的变化是从单一产品、一个地区到业务扩展、区域扩展,组织结构也要从职能制转变为事业部制等,协调变得非常复杂 ——从初期结构扁平、决策和快速响应到跨区域、多产品、多层级,对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第二,流程从随意到标准、从集中到分散。在早期,创业团队的流程就是组织的流程,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,必然要标准化,也就意味着权力的分离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。
第三,文化从单纯到多元、从狼性到制约。创业公司早期对外都是狼性文化,同时由于团队规模小,每个人都有家的感觉,创始人团队的性格决定公司的文化。然而,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加盟,会带来其他公司的文化,就可能对既有的主流文化相冲突、融合,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。而且,创业团队的权力慢慢被分散、被制约。
合伙人能不能适应这三大变化的关键在于:相信一个系统,还是相信几个人?依赖流程,还是依赖英雄式的创始人?这是合伙人在权力转移到流程、转移给职业经理人过程中最难突破的思维定势。在早期,合伙人间除了梦想一无所有,所以合伙人可能有争吵,但关系极为紧密,能够听取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。但随着企业的成功,就可能走向专断化;其他合伙人也可能无法再容忍CEO的缺陷,小小的冲突就可能演变为团队的分裂。
是否引入职业经理人
让职业经理人出任CEO,对创业公司是好事还是坏事?
非创业者出身的职业经理人在面向破坏性创新到来时,容易作出错误或缓慢的决策,这是职业经理人的缺陷,他们有更多的财务思维、营销思维,但较少有创造性思维。
当年苹果引入斯卡利,旨在利用其杰出的运营能力。然而,当苹果的运营能力得到提升后,产品创新就重新成为出奇制胜的定海神针。谷歌这样一个曾经全球最有创新力的公司,到今天也面临一个创新文化的延续问题。所以,谷歌才需要佩奇出任CEO,以引导企业重新回到创新领先者群体中来,因为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施密特使谷歌错过了社交网络的时代,至少未能占得先机。
每个行业都有该行业核心成功要素。比如,化妆品行业的核心成功要素是品牌。所以化妆品公司的CEO,往往不是设计师,不是化学师,而是品牌运营专家。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是产品,所以CEO出身于技术背景。因此,一个创业企业走向专业化时,新的职业经理人的核心能力,要尽可能与所在行业核心竞争要素相匹配。
合伙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冲突也是普遍现象。创业是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;而专业化管理是要通过运营提升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。好的创业者不见得甚至往往不是好的管理者。合伙团队需要自省: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目的是什么?通过建立系统、完善流程来推进组织的持续成长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在国外,合伙者和股东往往通过治理结构来制约职业经理人,不需要信任人,而是信任治理结构;在中国,合伙人对职业经理人前恭后倨,先信任有加,后荡然无存,或者“用之疑之”,并用“自己人”来掣肘,颇为常见。这也是对中国创业企业成长的重大挑战。
(文/廖建文,长江商学院战略创新与创业管理实践教授)